龍湫寶塔
古時五月又有“惡月”之稱。傳說農歷五月初五,陰陽之氣相爭,陰氣勝出,邪祟、鬼魅、百毒、瘟疫將隨著酷暑的到來而慢慢猖獗,因此要用各種方式攘災避惡。聰明的潮汕人就采摘梔子制作梔粿,既可做祭拜祖宗的供品,又可做一家老少的時令保健食品,助消化、增食欲,祛疾病,對抗“惡月”來侵。
潮汕人的端午節除了必吃的粽球,還有一種美食是必不可少的。
粿是指用秫米、粳米先磨成粉后制作成的食品。而潮汕人所說的“粿”是指“逢年過節”精心制作的各種粿品。潮汕的姑娘都有一雙巧手,“四時八節”,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做粿,那是快樂的時光。說起潮汕的粿品,種類繁多,工藝精細,味道上佳。而且潮汕還講究“時節做時粿”和“清明食葉、端午食藥”等方式,順應自然變化,利用食材養生,而在五月,尤其是端午節的那天,我們就一定要吃梔粿。
梔粿也有叫做“梔粽”的,是我們潮汕特有的一種時節食物,其原料為糯米,古代的制作方法是用糯米浸漬后用手工石磨磨成粉漿。然后再將梔子搗碎后浸泡去渣,將黃色液體滲入蒲姜堿液(鋪姜是潮汕通稱的青草藥,曬干煅成炭末,浸水濾渣取液,但現在因為食材難得改為用蘇打粉加濃茶水),再滲入準備好的糯米粉漿中,攪勻后倒入鋪好裸布的蒸籠蒸熟。制成的梔粿微帶棕黃色,吃起來有點苦香。
很小很小的時候,記得一大家子住在帶天井的老房子,家里還有柴火灶,外婆還會自己做梔粿。做好的梔粿用紗線拉割成薄片,吃的時候蘸上白糖,苦中帶甜,記憶中那種淡淡的青草香讓我至今還甚愛吃梔粿。但每年又只有5月的時候能吃到,那是魂牽夢系的味道。遺憾的是,我不懂得怎么做梔粿,媽媽也不會,想吃的時候只能等到每年的五月買現成的來吃。也許因為每年只能吃上這么幾天,我才對它情有獨鐘吧?
《潮汕百草良方》記錄:梔子,味苦、性寒、無毒、根味淡。內服清熱利濕、利尿、除煩、涼血止血、散瘀。
其切割方法也十分奇特,絕對是門技術活,要用線將其綁一圈再慢慢鋸開,最后還要再蘸上糖才好吃,或許很多人小時候吃不慣那個味道,但是長大離家后,卻對這種“奇葩”的食物十分掛念,這也許就是家鄉的味道吧。
如今,要吃到真正以“藥”制成的梔粿恐怕只能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了。市場販售的梔粿,多是用茶水和堿水代替黃梔汁和埔姜灰水制成的,雖然形似味似,而“神”卻早已隨“藥”遠去,只留下幼時扯著紗線,來回胡亂地切割著梔粿的記憶,在五月里。
管理員
該內容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