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刃齋』方寸之地,游刃有余
鄭緒榮老師激情澎湃、動情的說,編撰了《汕頭媽嶼記憶》才頓悟了,多年未解的謎團,原來當年媽嶼中外貿易的存在就是恩格斯評價汕頭商業經濟的依據,1858年恩格斯在《俄國在遠東的成功》一文中指出中國在鴉片戰爭之后,“汕頭是唯一有一點商業意義的口岸”。鄭緒榮老師說,恩格斯作出此評價的依據是什么?以前我百思不得其解。百年前的1858年汕頭還沒有開埠,就算有貿易也是小規模的,達不到國際影響,遠在的歐洲的恩格斯怎么能夠知道呢?一直到了今年,我編著了《汕頭媽嶼記憶》才頓悟答案。原來恩格斯在一百年前評價汕頭商業經濟的依據在于當年汕頭的媽嶼有中外貿易的存在。
鄭緒榮老師說,汕頭市媽嶼位于汕頭內海灣的出海口,面積只有0.3平方公里,大約等于一個半汕頭市中山公園,但不要小看媽嶼。媽嶼可是在汕頭內海灣出海口一顆璀璨的明珠。媽嶼不僅歷史悠久,風光旖旎,還曾經是海上絲綢之路一處重要的商貿點。在現存的歷史籍里,有關媽嶼的資料甚少,幸虧有已故老島民盧惠正留下了一本手稿《媽嶼古今談》提供了媽嶼許多第一手的歷史資料可以跟正史舊聞互相印證。清嘉慶《澄海縣志》載有澄海八景圖,其中第六圖為“估舶桅燈”。“估”有一義:商人。估舶即商船。當年,樟林從漁港逐步發展成商埠,汕頭港逐漸出現繁榮景象。汕頭港外洋的媽嶼島附近,每當夜幕降臨,海面停泊的商船紛紛在桅桿上掛上桅燈,十里燈影,非常壯觀,稱“估舶桅燈”。據此可以看到當年媽嶼港灣商船云集的景況。這史實在媽嶼已故的老島民盧惠正手稿《媽嶼嶼古今談》的記載就可以得到證實。自元代開始媽嶼港灣就有過往的漁船和商船在那里避風、待潮。清道光十二年(1832),船民們以貨換貨,逐漸出現了船上交易,又發展為陸地交易。清咸豐元年(1851)外國商船開始停泊于此,洋人與內地商販也進行販運交易。盧惠正《媽嶼古今談》云這時的媽嶼變成了“小海市”。德記洋行也于1856年在媽嶼設立汕頭分行經商。據房建昌《潮汕地區中英交涉數事》稱:該行真正的創建者為美國人俾烈理。他雖然不是職業外交官,但1849年2月7日至1853年以商人資格為首任美國駐廈門副領事,1854年任美國駐寧波領事,1855年在香港以自己的名字創辦徳記洋行,翌年來媽嶼居住,汕頭的德記洋行實際為分行。1860年1月,他又為首任美國駐汕頭副領事,至翌年3月卸任。可見,1856年德記洋行己在媽嶼設立分行經商。
鄭緒榮老師認為,媽嶼是明清時期海上絲綢之路一處重要的商貿點。當年媽嶼的中外貿易,尤其中美貿易就是有國際影響的事件,足以讓恩格斯知道。媽嶼地處汕頭界內媽嶼發生的事外傳汕頭發生的事,這也順理成章。德記洋行分行設立于媽嶼而稱“汕頭分行”也同此理。1858年美國強逼清政府簽訂了《中美天津條約》規定“潮州”為商埠。卻因為在媽嶼已經有商業基礎,而在文本里在“潮州”后面加括號寫上“汕頭”兩字。在洋人眼里“媽嶼”就是“汕頭”。媽嶼島是近代史上兩種潮人海外移民出洋的首航地。媽嶼島雖然面積小,卻是明清時期海上絲綢之路一處重要的商貿點,在清朝咸豐初年,汕頭開埠之前中美貿易已經在媽嶼島進行,史料證實汕頭開埠發端于媽嶼,開埠史里發源地,海絲路上商貿點。
管理員
該內容暫無評論